年薪百万招不到人,AI工程师都去哪了? 供需失衡难题待解
2025年即将到来,整个2024年AI行业异常热闹。无论是知名大厂还是初创企业,都在积极涌入这个领域,生怕错过这场盛宴。这一年,AI产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不仅重塑了商业流程,还影响了全球的社会、经济和政治动态。
然而,尽管AI发展迅速,人才短缺依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。老李是某AI创业公司的合伙人之一,他一直在为“缺人”的问题烦恼。他认为,虽然大家都在加快项目进度,但真正拿得出手的项目并不多,与国外相比差距明显。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真正靠谱的技术人才,好的人才要么有新的想法,要么被大厂或头部科技公司抢走,初创公司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。
老李坦言,初创公司不敢轻易使用不熟悉的人,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一些人才的信心。但他也认为这是为了公司的发展不得不做出的决定。短期内,这个问题无法解决,因为真正有职业操守的AI技术人才需要长时间培养。
老李所在的公司在2023年底成立,合伙人原本在硅谷一家AI公司工作。他们回国的原因是认为在国内做海外市场更有机会。公司不缺资金和项目,但缺人。即使开出百万年薪,也难以找到合适的核心人才。公司做了几个项目的初步模型,并获得了投资,但项目推进并不顺利,主要是因为人才短缺。
公司招来不少人,但真正适合的极少。根据项目规划,公司至少需要10名相关AI技术人员,但一年过去,留下来的只有3人。很多应聘者简历写得很漂亮,但实际上操作能力差,真正能用的人才最终都被挖走了。老李面试过不下百人,但最终留下的人不多。
除了老李,林姐也在为招人发愁。她在一家有一定基础的科技公司负责海外AI人才招聘。公司计划在海外设立办公室,但快一年过去了,只招到了几个人。林姐表示,海外市场的竞争更大,相互之间的信任更难建立。
即使是AIGC软件A股上市公司万兴科技,也面临着人才紧缺的问题。公司在人才引进上投入巨大,但人才匹配仍难以跟上项目的发展。
老李承认,行业竞争激烈导致人员之间的信任极难建立。公司之间相互挖角是常有的事,有时甚至几家公司同时争夺同一个人。马哥是一位从初创公司跳槽到大厂的算法工程师,他发现大多数初创公司除非特别优秀,新人很少有上升空间。最终,他选择跳槽到大厂,认为这样更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东西。
陈强也在今年年中跳槽,他在国内一家知名AI初创公司担任小组负责人。由于公司业务受到市场挤压,陈强选择了另一家公司的橄榄枝。他表示,AI行业竞争激烈,公司之间相互挖角是很平常的事。
老李理解这些人的选择,但他对招人感到无奈。他认为这是一个供需问题,短期无法解决。目前市场上真正的AI人才非常稀缺,特别是算法工程师岗位。据估计,到2030年中国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增加,而现有人才储备远远不足。
大公司也有类似的难题。李林在某头部半导体公司工作,他表示,真正有成熟经验且履历靠谱的工程师很少。对于想出海的公司来说,海外人才的困境更为严重。一方面,海外本地公司具备极强竞争力;另一方面,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工作。
老李认为,AI要谈发展,首先要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。一个真正能用的AI核心人才需要3-5年的高水准培养,但目前的所谓人才接触市场的时间还不足2年。未来几年里,人才短缺将继续成为AI发展的瓶颈。